书写光影交织的中国梦
——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活动安排紧锣密鼓。
10月 31日,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研究部”,旨在积极探索中国电影学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的电影理论建设;11月 2日,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思想研究中心”,旨在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与大学生艺术观教育相结合,培养德艺双馨的电影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告诉记者,十九大关于文艺发展繁荣的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为电影人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干劲。“作为文化产业领头羊,攀登文化‘高峰’,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更均衡的文化资源,是电影人的目标,也是电影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侯光明说。
北京电影学院师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习主义思想。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
十九大闭幕后,对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的思考就在侯光明心中萦绕。校党委中心组连续组织了两次学习扩大会,认真学习研讨。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作为文化产业“领头羊”的电影产业,也同样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电影缺少,而是有高原无高峰。过去五年,我国电影票房保持着 35.6%的平均年增长率,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 497.83亿元,同比 2011年增幅接近 250%,位居世界第二。攀登文化高峰,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更均衡的文化资源,是电影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使命。
担起破解新矛盾的使命,电影人责无旁贷。
教师向往说:“作为电影学院的一名教师,要切实把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一核心要求,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能阐发中国精神、能展现中国风貌的电影艺术工作者。”
文学系主任黄丹则从“中国人的生命和情感状态”来解答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他说,自己充满了教育工作者的“紧迫感”。“‘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作为有责任以作品反映家国脉动的创作者和教育者,谱写中国故事、洞察中国心灵、提炼中国情感,应当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自我要求和使命。”黄丹说,“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远远不止技能传授,而应当是民族文化的传续与衔接,并将求真、质朴、不浮夸、不躁进的气质烙印在学生的创作中。”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领赞十九大”活动。
------不忘初心用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表演学院教学楼里有一面文化墙,上面书写着“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这是电影学院师生的“艺术观”。师生们在采访中一遍遍谈及这个“艺术观”,说这是他们的精神养分,也是奋进的出发点和“初心”。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是光影交织下的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电影人是“梦”的制造者,他们记录着时代也被时代记录,他们演绎着人民的故事,也得到了人民的喜爱。2013年,北京电影学院被世界专业媒体评为世界电影院校第三位。在这所电影工作者的“殿堂”中,“明星”不胜枚举,但是师生们更愿意得到的称谓是“扎根人民群众的电影工作者”。表演学院学生关晓彤还记得北影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波儿的一句名言,“首先做一个革命家,然后做个艺术家。”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应该就是我们新时代电影人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做扎根人民群众的电影工作者,而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关晓彤说。教师柳宏宇从“中国电影学派”的角度阐述他作为电影人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用当代先进的影像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突出创作实践打造人才培养品牌
十九大召开期间,师生们参与了两个有意思的活动:“十九大么么哒”和“大学生领赞十九大”。他们通过看直播为十九大点赞,有的学生生病了,还热情地到教室收看直播,在互联网上为十九大“点赞”。他们说,这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活动。
他们看到了在光影交织下中国电影人走过的路。“从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百余年来我们在电影创作和发展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表演学院大一新生王俊凯说道。他们忘不了,80多年前,令国人心潮澎湃的《风云儿女》;他们忘不了,《到西北去》《黄金时代》;他们忘不了,一部部作品记录下的中国人努力奋斗的感人场景。
侯光明梳理了这段历史:“80多年前,以陈波儿、章泯、钟敬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电影人兴起电影教育,为《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的创作培养了专业人才,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电影救国梦’;60多年前,在‘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梦想指引下,在党的大力支持下,电影学院作为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机构诞生;进入 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教育梦逐渐拓展为电影教育强国梦,取得了新的辉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的新时代,电影教育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遵循,不断前行。”
面向未来,电影教育如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电影如何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侯光明认为,一在“融合”,二在“创新”。“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奋力争创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深入开展‘双一流’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于 2020年决胜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创作是电影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侯光明告诉记者:“电影高等教育要重视特色发展,突出创作实践,走以电影学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道路。”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在爱丁堡艺术节成功演出《仲夏夜之梦》。
努力书写中国电影高等教育新篇章
----书记校长谈北京电影 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电影教育工作来说,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强国,要使中国电影从扎根本土到走向世界,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从 1932年蔡元培先生领导全国的文化大家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开始,中国电影教育一直在世界享有盛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教育发展又赶上了大好历史机遇。与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中国电影教育也须大胆创新,以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创作理念,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探索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电影教育发展道路。
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是电影产业的原动力,有什么水平的人才就有什么质量的电影。建校 67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发扬光大,坚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定振兴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使命方向,突出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北京电影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并开展“双一流”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于 2020年决胜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继续注重层次齐全的电影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通过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打造人才培养品牌。继续重视电影的普及型教育,发展电影终身教育,努力推动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融合,促进社会公众的电影欣赏水平。
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服务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造“中国电影学派”。电影教育要肩负起助推建设健康有序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创作出艺术性和商业性兼备的优质电影工业产品的历史使命,要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电影。中国电影教育界提出,要建设“高举新学院派大旗、培养新学院派人才、创作新学院派文化大片、构筑新学院派的理论和评论体系、打造新学院派奖项”的“五位一体”的“新学院派”电影创作体系。北京电影学院勇担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重任,成立了全国首个电影高端智库,为中国电影发展建言献策;依托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了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策划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完成时代赋予电影教育的使命。
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电影高等教育要突出高校创作优势,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更多电影精品。创作与实践是一切艺术理论的源头活水,创作也是电影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要重视特色发展,突出创作实践,走以电影学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道路。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作为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电影学院,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秀电影作品的需求作贡献,为提升观众的观影水平和品味作贡献,积极主动承担起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的责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电影教育之路。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教师说北京电影学院 文学系主任黄丹教授一级编剧、导演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作为一个致力于创作反映时代主旋律中国故事的电影创作者、作为一个影视教育工作者,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不仅感受到了蓬勃的感召力与驱动力,也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负的多重责任。
“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教导言犹在耳。作为有责任以作品为载体反映家国脉动的创作者,谱写中国故事、洞察中国心灵、提炼中国情感,应当成为我们一以贯之的自我要求和使命。当今中国不仅汇集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关切,而且那一张张鲜活的中国面孔,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深厚辽阔的土壤。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与情感状态,呈现在我们的作品中,绝不应当是抽象浮泛的概念符号,而要具有温度和质感。在近年来的作品中,我践行的原则是“小切口、贴地、深挖”,以最具生活气息与亲和力的题材切入,来探究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
在个人的创作之外,作为一名从事影视教育的高校教师,更令我欣慰的“作品”便是培育出具备体察人心、觉知社会以及独特艺术表达能力的学生。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远远不只技能传授,而应当是民族文化的传续与衔接,并将求真、质朴、不浮夸、不躁进的气质烙印在学生的创作中。在平日的教学之中,我启发学生探究自身所立足的现实世界,做到“接天不离地”,在沉淀有益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教学成果。自 2014年的《家?人》开始,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创作实践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展竞赛中不断斩获各项荣誉。学生们的创作切中了细微而丰富的题材截面,动用有限元素叙述复杂广阔的命题,磨炼出了强韧的创作品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渗透的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无限可能,在他们身上,肩负的是中国电影续写辉煌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影视教育,我们必须遵循与践行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的要求,努力通过一部部优秀的作品、一系列出色的教学成果,累积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
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学生议表演学院大一学生王俊凯(图片来源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百余年来我们在电影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许许多多的电影工作者们,也在带着汗水的奋进之路上收获了更远大而美好的中国梦。作为今年北京电影学院刚入学的新生,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艺术底蕴的校园里,看到校史馆中一张张老照片,那些镜头下留存的光影感动,那些历史洪流中前辈们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和热爱,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三人民”理念,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贯彻。“勤学”是北影的校风,我认为这不仅是要学习技巧知识,还要向生活学、向人民学。电影源自生活,想要塑造好一个角色,首先就是要让自己沉浸于故事环境,体会人物的心境和情感。电影工作者和各行各业一样,秉持为人民服务的诚心,通过自身演技的钻研与磨炼,为人民群众呈现更好的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提到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而这也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上大学之前经历参与的演艺工作,让我初步体会到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北京电影学院一员的我,立志在系统的学习中收获更加全面的成长,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电影工作者。“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校训铭记于心,不忘记自己努力前进的最初本意,作为中国电影的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继续学习,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